中国制造是中国造、还是中国创造或中国质造,都是企业家和经济学者们研究探讨的问题。今天有幸采访到深圳市丰菱环球科技有限公司的CEO李庆林先生。且听这位80后的企业家是如何看待中国制造的。

1988年出生的李庆林先生,毕业于广东工业大学,曾在宇宙集团担任过工程师,近距离的观察到了中国电子孵化城市——深圳的电子制造行业的崛起与发展,对中国制造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看法。
他山之石 亦能攻玉
李庆林先生说,自己是生在中国经济发展的黄金年代,是沐浴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成长起来的。改革开放是引入国外的先进技术帮助国内工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国策。历经40年的改革与发展,中国工业已经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。李庆林先生接着告诉笔者,改革开放以前的计划经济,我国大多数工业都是在苏联老大哥的帮助下建立起来的,至今依然能够看到50年代的很多老企业,都取得了不错的发展。李庆林先生认为,作为民族工业,在前期的发展借鉴和技术引入是很有必要性的,“他山之石、亦能攻玉”,只要拿捏得当,未来必有发展。
深挖洞 广积粮
在谈到中国制造要自主研发的时候,李庆林先生认为,在自己科研水平还没有达到自主研发出领先产品或技术的时候,应该沉淀下来学习。他在访谈中说到,中国的企业之所以鲜有百年企业,是因为企业达到一定的规模以后,决策者就会耐不住寂寞多方投资或者用钱搞无法落地的研发,导致最后企业出现资金困境。因此他认为,中国制造分三个阶段,第一个就是前文所说的,学习引进别人先进技术;第二就是学会沉淀,无论是从资金方面还是技术方面,都需要有一个积累的过程,一个“深挖洞广积粮”的过程,一个沉淀品质品牌的“质造”过程。
博观约取 厚积薄发
李庆林先生接着谈到,中国制造的第三个阶段,就是“博观约取,厚积薄发”。经历了“质造”过程,万事俱备并进行可行性研究之后,就应该专注于产品的“创造”、核心技术的研发。最后李庆林先生痛心的谈到,现在同质化产品很严重,为什么国外的品牌如松下、西门子等即使生产工厂不在本国,同样能够受世界消费者的认可,这就是“品”“牌”的效应。而我国的产品即使质量不比洋品牌差,却遭到质疑。更有甚者,一些国家的居民听到中国制造,宁愿选择越南、泰国等地生产的,而不用中国制造。这都跟我们没有做好第二个阶段而导致的。只有拥有牢固的企业根基,历经沉淀,品质发展,才能“厚积薄发”拥有品牌效应。
众所周知中国制造目前受到世界的质疑,究其原因在于一些企业追求短暂的利益,没有沉淀下来用心“品质制造”;或者一类企业将技术引进之后,按部就班的组装生产,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,最终导致被别人扣住技术的命脉,发展被动。笔者认为,作为一位年轻的CEO李庆林先生能够清晰的认识到中国制造发展的三部曲,实属罕见。作为一个目前从事于机器人、空气净化器的生产型企业来说,能够知行合一积极开拓,有朝一日定会一跃枝头成为行业的标杆。